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
汪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其中,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创建工作,是最能集中体现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外在表象,是发挥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优势特征的具体过程,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明了新方向、赋予了新内涵。
转思想强观念不断深化服务意识
加强学习,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向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保持清醒头脑,坚定政治信仰,深刻领会党的决策和部署,以最先进的思想统领各项工作的开展;向人民群众学习。深入基层,走进群众,拜人民为师,向他们学习破解难题和改革创新的方法,找准服务的切入点;向实践经验学习。讲求理论联系实际,丰富理论知识,注重实践经验,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二者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提高认识,保持服务的全面性。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和服务党员四个方面内容。要提高对创建工作的认识,突出重点,盘活全局,时刻牢记宗旨,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主要任务。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持久信任和支持,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同时服务党员,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护党员的合法权益;服务社会,切实做好通达民意、理顺情绪、凝聚人心的工作,努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终实现共同服务发展的目标,凝聚起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领会意义,保持创建的科学性。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所面临的任务和挑战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党始终保持纵观全局的眼光和自我审视的态度,与时俱进地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适应时代的需要、现实的需要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正是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需要,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对党组织和党员提出的新要求,更是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体现科学发展,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措施。
求实效,畅通民情民意。落实好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要在实践中及时发现矛盾集中的问题、发现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发现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重点予以突破解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转换社会角色,调整服务的方式、方法,梳理各种矛盾,因地制宜地发挥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同时还要做好基层党组织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枢纽工作,宣传党的政策、倾听民之心声。
转作风树形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反“四风”,加强作风建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之所以成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疾、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因为一些党员干部不能正视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在他们身上存在着“四种危险”,行为表现和党的性质、宗旨背道而驰,脱离了群众。服务型党组织的创建是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方法和重要载体,是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作用、树立良好形象、改进工作作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要在创建的过程中,深化作风建设,采取有效手段,让“四风”无处遁形,让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着力加强作风建设,率先垂范,真正聚起党心,赢得民心。
建机制,抓好组织建设。在各级党组织中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以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建立“书记抓、抓书记”的服务活动机制,形成上级服务下级、党员服务群众、共同服务发展的整体格局,切实担负起党组织和党员的职责义务,担负起时代交给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建立信息搜集、情况分析、民情反馈等制度,了解和掌握创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和发展的方向,虚心接受党员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为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筑牢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
保长效,提升服务质量。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不仅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化,更是践行党的宗旨的重要手段。要把它作为新时期衡量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的新标准,长期坚持和落实下去;要把它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不断加强和巩固下去;要把它作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牢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重要途径,贯彻和执行下去。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探求新路,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携手同圆伟大的“中国梦”。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