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山区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真正惠泽于民
——乘医改之风 扬惠民之帆
明山区将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作为惠及城乡居民的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全面统筹协调,重点突破推进,不断加大项目工作实施力度。近年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一直名列市前茅,高台子镇卫生院更是在全市考核中连续三年取得第一名的佳绩。
加大投入,夯实项目基础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明山区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先后拨款185万元,为承担项目的医疗单位购置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彩超、心电图、X光机等设备,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惠民工程提供医疗技术保证。
明山区卫生局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专家技术指导组,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组织、统一协调。印发了《明山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工作考核方案》、《明山区201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项目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可操作性文件,就项目的目标、工作内容、考核验收要求、经费使用等做出具体规定。同时,明山区卫生局与辖区内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医疗单位签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责任状》,将各医疗机构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本单位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并纳入年度考核中。这一举措,转变了少数院长“重医疗轻预防”的观念,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积极性,有力地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加强管理,增强项目“透明度”
明山区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规范管理、督导考核作为加强本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抓手,实行全程“监控”。
明山区卫生局结合实际,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任务分解到有关单位,成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科室,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考核,做到医疗卫生单位思想高度统一,全力支持配合,工作协调推进。并定期组织疾病控制、妇幼保健专业技术人员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督导考核;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督导村卫生室,通过层层督导考核,确保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推进。
同时,明山区卫生局以日常督导和总体验收相结合的方式,严格坚持“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将考核结果与经费拨付挂钩,杜绝只要资金不服务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更提升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
培育人才,打造精英团队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是各项工作高速运转的支撑。
明山区坚持把培养一支过硬的专业队伍,作为支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战略工程来抓。
为保证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顺利实施,适应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需求,明山区卫生局重新调整医疗单位专业人员结构,将素质过硬的人员充实到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中。注重抓好培训工作,加强医务人员学习,让其了解项目内容,掌握工作标准。组织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人员参加市级、区级培训,做到外出“镀金”,使全员系统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11项内容,目前已累计培训医务人员300余人次;同时抓住乡村医生定期培训学习的机会,对乡村医生进行内部“淬火”, 形成了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合理的“金字塔结构”,为项目工作增加了后劲。
强化宣传,让百姓多了解惠民政策
为让辖区百姓更多更深入地了解国家的惠民政策,明山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开辟宣传栏,印发各种喜闻乐见的宣传材料,运用电视、网络、报纸和横幅、标语、宣传单等,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宣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利用各种宣传日,通过咨询等方式,大力宣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好处,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提高公众的认同程度,使城乡居民充分了解项目的服务内容和免费政策。仅2014年,设置宣传栏40余块,发放宣传资料18万份,开展咨询活动78次,受益群众达1.92万余人次;开展讲座90次,受益群众达0.8万余人次。
走村进户,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高台子镇卫生院地处城郊,辖区内有15个自然村,虽然人口不是太多,但村民居住非常分散,而且由于生活困难、交通不便、健康意识差等原因,有相当一部分人群从未检查过身体,甚至连血压、血糖也没有测量过。
从2010年起,高台子镇卫生院克服人员缺、经验少、任务重等种种困难,走村进户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并摸索出了一套切合本地实际的服务模式。
一是“1+3”管理模式。由1名慢病管理人员负责指导3名村医,规范管理慢性病人,进行均等化相关知识的严格培训,手把手地指导以及定期督导检查。这样村医负责本村慢病的管理,不但方便了村民,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慢病管理的及时率和规范管理率,同时慢病人群的病情也能得到有效地控制和改善;二是“1带2”管理模式。由1名慢病科工作人员固定负责2个村的慢性病人的管理,服务对象的固定,使工作人员更容易掌握管理对象的病情,沟通起来效果显著,保证了管理的延续性,对控制病情更加有利;三是“面加点式”管理模式。通知体检对象进行集中体检,对没有参加体检的个体及时进行原因调查,并登记在册。如果是卧病在床或不能自理的,卫生院上门进行体检;因健康意识差不愿体检者,则到家里或田间地头,针对其病情现状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以及用药指导。四是“季节性”管理模式。春、夏、秋三季,农民比较忙,冬季大多赋闲在家,而且外出打工的人员也返回村里“猫冬”,卫生院利用这个有利时机,积极普及健康常识,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大规模的体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知识知晓率以及慢病患者及老年人的管理率。
截至今年8月末,明山区已为30.78万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电子档案录入28.86万人,老年人管理4.19万人。“七项”辅助检查1.1万人,高血压管理2.14万人,规范管理0.84万人;糖尿病管理0.85万人,规范管理0.36万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9%以上,产前健康管理2368人,早孕建册2013人;儿童健康管理14145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12024人,新生儿访视2230人。
明山区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医改带来的便捷和实惠。
明山人深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投入力度,由最初的人均15元提高到现在的30元,他们只有不断地提高服务能力,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他们将继续发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双重网底”作用,把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让城乡居民真正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把党的惠民政策贯彻得更深入、更详实,成为一方百姓健康的永久守护者。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